六个核桃携手央视一套《经典咏流传》演绎教科书级别的浪漫
2022-04-07
来源:微信公众号 思想聚焦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极富东方美学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是中国人赋予时间的浪漫。
凝视这些画面的风格与特点,不管是含蓄的、华丽的还是质朴的,都会在感官世界里投下一股正能量,也不禁让我们感叹: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时,从这片土地上生长的艺术确实浪漫动人。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我在一档节目中感受到相似的“中国式浪漫”。节目中,春晚的《忆江南》再次被诗意唱响;二十四节气以歌曲的形式被重新演绎……
诗词、音乐、舞美等不同领域的创意层层涌现,多样化的艺术手段呈现出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又双叒叕一次感受到“中国式浪漫”。
4月3日晚,六个核桃携手顶级经典IP『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在CCTV-1正式开播。开播即登顶综艺榜榜首,#春晚忆江南舞台再次唤醒富春山居图# #冬奥上的二十四节气唱成歌有多浪漫#等多个节目话题登上全网热搜榜。
开播即热潮,六个核桃再次以极致品质携手顶级经典IP,掀起传统文化饕餮盛宴,引发六个核桃品质品牌品味的热烈探讨。
01
复刻传世经典,细节之处别有匠心
在今年春晚的创意音舞诗画作品《忆江南》中,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以动态效果再现,打造出了一幅人入画中、画随景动的诗意江南图景,在新春开年之际,给予大家深深的震撼与感动。
这幅“命运多舛”的名画,曾在2011年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
初次欣赏时,便被黄公望的空间布局迷倒。
远看是墨色渺渺,曲折的山峦像极了忽强忽弱的音乐节奏;走近一看,便会发现崇山峻岭间藏有栩栩如生的人物,亭中的休憩者,桥上的拄杖人,湖面的垂钓者……就像是黄公望藏在画卷中的彩蛋。
不知道是不是听到网友强烈的“安可”,春晚之后,《富春山居图》再次于央视舞台上展卷,经典传唱人阿云嘎、杨宗纬、郑棋元、蔡程昱,化身“画中人”,用歌声再次演绎这幅传世经典。
随着一幅立体的富春山水画卷徐徐展开,浅绛色的山水呼之欲出,渔夫们划着扁舟在水上吟唱,“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渔舟靠岸,一段丝滑无缝的转场,传唱人从画中走来,迈过时光长河,抵达今日高楼林立的富春江畔。
不知道,曾在山水间流连七载光阴的黄公望,见到现代的富春江景色后,是否会想无限期延长驻留的时间,创作更多的画作?
相较于山水景致,节目呈现的3D效果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就连鉴赏团成员康震也忍不住赞叹作品“体现了中国的一种古典的精神”。
其实,在电视节目中将《富春山居图》进行立体还原,对于美术、技术、表演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验。
传唱人蔡程昱也在节目中揭晓自己如何实现“画中游”?
作品制作时,采用了电影拍摄手法, 结合CG特效+光学动态捕捉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让我们四个人能够站在一幅3D的一个《富春山居图》里面。”
而为了还原出国画的留白与艺术感,节目组与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合作,将《富春山居图》拆解出近200多个国画元素,原本只有两三笔墨的元素精细化为两平尺到四平尺的绘画图像,经过扫描、建模与还原,组成这幅三维立体画卷,让这幅传世经典“活”起来。
更为巧妙的是,作品的主旋律选用了作曲家陈其钢的《春江花月夜》。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昆剧表演者拨弄琴弦,弹奏出悠扬的《春江花月夜》曲调,配合宏大的水墨画卷展现了古代中国礼仪之邦的盛世气象。
而在《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的舞台上,宋词、名画、美声,跨越时空,跨界融合,观众通过经典传唱人的演绎,看到了现代的富春江光景,也看到了元代黄公望眼中的旖旎春光。
不得不说,央视真的太会了。
其实,《忆江南》的大火,可以视为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又一例证。
中华悠久的历史,不应该是教科书里的那几行文字,它们是鲜活的、有情感的,甚至是有温度的。
02
藏在诗词歌赋中的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童年时,农夫伯伯挂在嘴边的歌谣,也是人们对时间细致入微的感受。
小时候,到了惊蛰时节,我便会格外留意雷雨的天气。若是听见几声雷鸣,就第一时间跑去查看去年家蚕产下的卵,果然,一只只蚕宝宝就是在春雷的“召唤”下破壳而出。
而现在,每日身处“格子间”,我的时间只是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以及“秋天第一杯奶茶”这样的朋友圈文案。
在《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首期节目中,传唱人王晰携手冬奥开幕式上的“吹号男孩”朱德恩,用歌曲的形式重新演绎了二十四节气。
开篇一段小号独奏,瞬间抓住了我的耳朵,明朗响亮的音色释放出万物复苏的充沛能量,也唤醒心底里最纯粹的关于时间的记忆——清明时家门口插的柳枝,立夏时奶奶煮的虾面,霜降时一捏即化的软柿子……
节目在歌词部分埋入了历代文人墨客写下的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词——
从立春之时,张栻惊喜地感叹“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到芒种时节,陆游用“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描绘着风吹麦浪的山野美景;
到白露凉夜,杜甫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寄托思乡之情;
再到大雪初霁,祖鸣在山中看到“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终南美景;
最后,王冕在冬春之际遇见凌寒绽放的白梅,“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原来,在口口相传的民谣之外,诗人们也用自己的笔墨记录下四时流转,物候变化。
这些诗化的语言恰到好处地映衬了大自然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对称之美,也让人感受到不同韵律的生活节奏,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浪漫东方美学。
节目中还附加了一个小彩蛋,鉴赏团成员在小号的伴奏下,一同歌唱《我和我的祖国》,号角吹响的那一刻,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冬奥开幕式上传递国旗的场景,瞬间破防。
不得不说,节目组真是把大家的心思都拿捏住了。
03
今年份的诗与远方是李白杜甫给的
特殊时期,行程卡上的“*”号为旅行增添了些许阻力,但不少人却在张杰的《大美中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听见太白唱醉的明月,这是杜甫赞过的春雨,王维的空山就在心里……”
这一刻,学生时代“全文背诵”的诗篇变得生动而温暖。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乘上音乐的风帆,跟着刘禹锡打卡金陵古都,陪李白喝酒赏月,与杜甫在淅沥沥的小雨中迎接春天,和王维在秋日雨后的山间等候月亮升起。
在“交通基本靠走”的古代,文人墨客用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给予我们那份“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憧憬。
这一季的《经典咏流传》聚焦于960多万平方公里的沃土之上,带领观众走遍锦绣壮丽的大山大河,与文人墨客展开一场场隔空对话。
一千多年前,诗人李白为奔流不息的长江作诗无数,而长江也见证了他的离别、失意、欣喜,成为滔滔不绝的灵感源泉。
在创作《望天门山》时,李白是初出巴蜀的有志青年。在他眼中,天门山并非天然分踞西东,而是被长江巨斧劈开。
而胡彦斌也在李白的“脑洞”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既古典又流行的歌曲,磅礴的旋律迸发出年轻人的张力与力量感。
而在歌曲《家香》中,78岁的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与流行乐歌手郭采洁首次合作,改编元朝诗人萨都剌的《上京即事五首·其三》。
在现代电子音乐的加持下,圆润浑厚的马头琴旋律,如电流般通过耳蜗直抵颅内深处,灵魂就这样穿越到了大草原。
夕阳西下,一轮落日照耀,牧民烹煮出浓浓奶香的佳肴,生活中的烦恼也在这辽阔的天地间烟消云散。
节目播出当晚,#胡彦斌为李白笔下的天门山写歌#、#听郭采洁唱家香想去大草原了#等话题纷纷登上热搜榜单,也从侧面说明了泱泱大国的山河之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美、人民的幸福生活之美,永远有流量。
下班回家后,慵懒假期时,跟随不同的诗人、不同的作品,穿越时空隧道,云游大美中华,看见不同地域的秀丽风光与精神风貌。
这样的诗与远方,值得拥有!
古人将汉字逐一排序,创造出超越时空的诗词歌赋——
想家时,我们会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临别时,我们会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愁苦时,我们会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这,就是中国式浪漫。
诗词歌赋绝非空中楼阁,它们真正的归宿是回到民间,走入我们的生活。
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
而今天,我们有《经典咏流传》这样一档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创新模式,让这些沉淀千年的诗篇不断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更进一步说,我们需要《经典咏流传》这样的良心之作,传递出更多“中国式浪漫”,让更多人领略到经典文化的永恒魅力。
让我们乘着《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的轻舟,在美的享受中品味诗意生活,感受大美中华!与六个核桃一起,开启智慧,传承经典,相约每周日晚CCTV-1 《经典咏流传》!